第35號小提琴奏鳴曲 (莫扎特)

第35號鍵盤與小提琴奏鳴曲
莫扎特作品
調性A大調
目錄號第526號
创作1787年,​236年前​(1787
樂章3
配器鍵盤、小提琴

莫扎特的A大調鍵盤與小提琴奏鳴曲目錄第526號,於1787年在維也納完成。

這首奏鳴曲可以說是莫扎特最後一首嚴肅的同類型作品,較晚完成的F大調奏鳴曲(目錄第547號,1788年)在內容上來說,更偏向於一首小奏鳴曲。有部分的學者,包括Alfred Einstein在內,則是將目錄第454號、481號及本曲視為莫扎特的「三大」小提琴奏鳴曲[來源請求]

分析

早期莫扎特的同類型作品在鍵盤部分有「為鍵琴」、「鍵琴或古鋼琴」等分別,隨著鍵琴逐漸被市場淘汰,目錄第526號使用的樂器也變為「古鋼琴或鍵琴」,顯示了古鋼琴正在擴大市場。

這首作品有三個樂章:

  1. 非常快的快板
  2. 行板(D大調)
  3. 急板

第一樂章是奏鳴曲式,6/8
拍子,鍵盤和小提琴都有各自的表現天地,相較於早期作品鍵盤明顯占優的態勢來說,二者在此可說是勢均力敵。奏鳴曲式的呈示部不脫A大調和屬調E大調的傳統設定,發展部則有些許令人驚喜的手法。

第二樂章也使用了奏鳴曲式,不過以古典主義時期的奏鳴曲式來說,這裡的發展部有著相當可觀的篇幅。在再現部到來之前,莫扎特使用了同音異名的手法,並藉此展開一段模進。第三樂章是輪旋奏鳴曲式,發展部轉至F小調,再現部則是以第二主題回歸。

錄音節選

  • 亞瑟·葛羅米歐瓦爾特·克林,《莫扎特作品錄音大全英语The Complete Mozart Edition》,第15輯(422 515-2),Philips,1991年。
  • 艾萨克·斯特恩和叶菲姆·布朗夫曼(Yefim Bronfman):小提琴奏鸣曲K. 296 No. 17 、 K. 454 No. 32和 K. 526 No. 35 - 1994年。
  • 希拉里·哈恩和Natalie Zhu:小提琴奏鸣曲K. 301 No. 18 、 K. 304 No. 21 、 K. 376 No. 24和 K. 526 No. 35 - 2005年。
  • Vineta Sareika​(法语)和阿曼丁·萨瓦里(Amandine Savary):小提琴奏鸣曲K. 376 No. 24 、 K. 379 No. 27和 K. 526 No. 35 - 2019年。

參見

  • 古典音乐主题

外部链接

规范控制数据库 編輯維基數據鏈接
国际
  • VIAF
各地
  • 法国
  • BnF data
  • 德国
  • 以色列
  • 美国
  • 澳大利亚
其他
  • MusicBrainz work